辉县宝泉水库工地凿石备料,1973 年 周振华
辉县宝泉水库位于辉县县城西北 40 公里的峪河上游,蓄水量 1 亿立方米。1973 年 5 月开始修建,共有 7 个公社五千余名民工在水库工地施工。
[摘要] 周振华(1935-2023)作为辉县文化馆摄影记者,拍摄、留存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南省辉县在“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号召下进行的“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改造自然的实践。包括治山治水、农田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库修建、西水东调工程、五小工业发展)等系统性工程等。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群众“战天斗地”的劳动场景,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集体动员的宏大视觉叙事。这些影像在当时通过地方乃至国家级媒体的报道得到广泛传播,使得辉县的改造工程不仅在现实上重塑了辉县的自然景观与社会生产生活,更通过报刊与展览等系统宣传体系,构建起了影响全国的意识形态的视觉样本,也为当下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地方治理、群众动员与媒介宣传的互动提供了重要案例。
展开剩余89%[关键词]辉县 社会主义建设 自然景观改造 摄影 周振华 群众动员
Remaking the L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in Huixian County, 1960s–1970s
愚公移山: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辉县建设与自然风景改造
摄影并文/周振华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毛主席“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批语感召下,我们河南新乡辉县人民为了“改造山河,拔掉穷根,彻底摆脱贫困面貌”,在县委统一指挥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治山治水、改造农田等基本建设工作。
辉县拍石头公社郊东沟新修的田地里麦子长势喜人。1974 年 周振华
石头坝上面大字“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是周振华书写的。
辉县地处太行山南麓,西北部是高山,东南部是平原,地形复杂,历来水旱灾害频发,民不聊生。干旱时节人畜吃水都很困难,而多雨季节平原地区一片汪洋,深受水旱灾害困扰。为了改变贫困面貌,县委领导的治山治水工程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兴起,到六七十年代形成了高潮,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文革”期间虽有不少干扰,但大部分工程仍然拼得热火期天。全民性的治山、治水、改土造田等农田基本建设遍地开起,各公社各大队以及县直机关厂矿人人参与,形成了宏大的群众性运动。当年流传的“全国大乱,辉县大干”正是那时辉县的真实写照。
辉县,石姑娘队在三郊口水库工地施工。1973 年 周振华
辉陵公路,河南辉县与山西陵川县通道通车,1973 年 周振华
为了记录和宣传广大群众改造自然的愿望和愚公移山精神,遵照县领导指示,我以宣传单位工作人员的身份开始从事摄影工作。1967年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郑永和任革委会主任,主持辉县全面工作。他带领革委会成员对全县进行四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辉县综合治理规划”。当时,我的摄影工作必须按照县里的政治活动和综合治理安排进行,拍摄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政治活动类:县里统一的重大政治活动,集会,县领导班子的政治学习,批判,工作研究,工地劳动,调查研究赴延安等外地参观考察;各公社、大队、工地、农户等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学习场面,大批判场面和劳动场面。
二、治水类工程:分别为蓄、引、挖、截、提五种形式。“蓄”是指留住“天上水”,主要是修过陈家院水库、石门水库、三郊口水库、宝泉水库及柿园、长岑、后庄、黑鹿河等一些小型水库和众多的蓄水池。“引”是指引出泉水,修水渠。主要有北水南调“雁高渠”,西水东调“群库汇流总干渠”大量劳动场面。“挖”是指挖出地下水,最早的是西井峪机井。张村“群升汇流”井群、开挖“三泉”以及众多的土洋并举的农田机井。“截”是指截住潜流水:主要是黄水乡“羊爻河截潜流”、百泉7个大队的“楼根截潜流”工程等。“提”是指提水上山岗:苏门山提灌站、东大方五级六站提灌站及遍布全县大队的田间提灌站,以及疏浚大沙河工程。
三、造田类工程:分别有拦河造田⸺郊东沟大规模拦河造田、营寺沟、石圪节山厘大队拦河造田;劈山造田⸺白甘泉、高庄白土尖、薄壁北山坡等;顺河造田⸺黄水、上八里公社顺河造田,以及圈河造田等。
四、交通类工程:主要有县“愚公专业队”打洞、架桥、修路、生活场面及部分社队交通工程。
五、林业:主要有方山造林、县直机关植树及部分社队造林。
六、小工业:县上主办的化肥厂、水泥厂、小煤矿、磷肥厂、电厂、农造厂、机械厂、轴承厂、动力厂等小工厂的生产活动。特别是化肥厂、电厂、小煤矿都是从破土动工到产品产出全过程。
七、战天斗地的女人们:工地石姑娘队、女民兵以及各工厂、汽车二队、工地女同志的劳动场面。
八、教育、卫生、民兵、商业等服务行业配合全县建设工程的活动场面。
九、农业丰收场面:南云门大队、东火方固村大队及新造田的丰收景象以及一些社队的丰收场面。以上这些影像资料的拍摄,多数都是从开工到竣工的全过程。
辉县三郊口水库青年民工在取石备料。1973 年 周振华
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带领市直乡镇 31 名团支部书记吃住百泉方山植树 28天。1973 年 周振华
辉县愚公移山专业队队员在点炮取石,1972年 周振华
我用一架“破四旧”时收来的旧捷克相机,按照摄影资料上有关知识,取景、用光、配药、冲洗……那时众多的中央、省、地媒体记者,特别是摄影记者来辉县采访,使我遇到了良师。我陪他们跑遍全县的山山水水和各个工地,从选景用光到后期冲洗学习摄影的全过程,拍摄了大量群众战天斗地、艰苦卓绝的劳动场景。1969年第一次在县上举办了《庆三通》图片展览(水、电、路三通)。放大了200多幅照片,配上毛主席语录和文字说明,制作54个版面 ,大卡车拉到26个公社和各个水利交通工程工地巡展,对参加劳动的群众鼓舞很大。接着“全国农业学大寨”展览,“全国水利展览”以及交通、林业、民族等专业展览和“广交会展览”、出国展览接踵而来,都要求辉县参加展出。因此,县领导要求我拿出全部精力为这些展览摄影和搜集资料工作。还专门责成一位领导支援此项工作。
辉县潭头电站施工工地,1974年 周振华
辉县城关镇公社书记王绍义在劳动工地,1972年 周振华
参加辉县石门水库建设的石姑娘在建成的大坝上合影。1974 年 周振华
辉县陈家院水库,民工在修建水力发电明渠。1969 年 周振华
1975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新华社记者反映辉县山区建设长篇通讯《大地生辉》,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纪录片《辉县人民干得好》,中央电视台拍摄纪录片《当代愚公战太行》《太行山下新愚公》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孙健,水电部部长钱正英,新华社社长穆青,先后到辉县视察采访。赵朴初、郭小川、崔嵬、白桦、李凖准、莫测、翁乃强等文化名人也到辉县采风创作。先后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政要到访辉县。辉县“愚公移山改造山河”的壮举轰动全国。
辉县文化宣传站工作人员参加水利工程劳动,1974年 周振华
辉县县委在拍石头公社郊东沟召开拦河造田动员大会,机关干部、厂矿职工、当地群众 3000 余人参加。1971 年 周振华
辉县石门水库是全县的重点水利工程,1973 年开始兴建,1975 年建成,民工最多时达 1 万余人。1973 年 周振华
我还与到辉县采访的众多媒体记者同志建立了亲密关系。陪同他们工作期间,我们互相信赖无话不谈,同他们一起到工地安排拍摄场面,向他们学习摄影技术,研究片子。如新华社的陆轲、郑震孙、王刚法、朱广智,河南人民出版社的王世龙,河南日报社的魏德忠;中国电影家协会的肖顺权,外文局《人民中国》杂志社的翁乃强以及河南省水利厅帮助我县办全国水利展览的李德武等同志。特别是王世龙、陆轲,他们常驻辉县,平易近人、生活俭朴,只要展览需要他们的片子随便借用。陆轲还介绍我到北京“中国图片社”选取有关辉县的片子做宣传。王世龙同志拍摄出版的《辉县新貌》四扇屏在当地家喻户晓,从群众生活到各个主要工程、工地、厂矿等,留下许多那个年代辉县的照片。对这些记者同志和朋友们,我将铭记在心。
(本文源自周振华2003年为个人画册《周振华摄影作品集》(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所写后记,但最终该文章并未出版,现经删改后刊登于本刊。由周振华之子周希涛提供。)
辉县农民在田地里,1970年 周振华
辉县城关公社组织 5000 名群众历时 100 天,在五里河村南开挖一条深 28 米,长 450 米的截潜流工程,使 5000 亩土地得到灌溉。1971 年 周振华
(同上)
周振华,辉县人。毕业于河南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辉县文化馆馆长,副研究员。1966年开始从事摄影工作,2018年获第五届河南省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发布于:四川省金御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